下载咕咚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

李永远:跑步很累,但可以改变贫穷





李永远,全马最好成绩2小时26分。2017年11月24日,云集了国内众多马拉松高手的丽江马拉松开跑,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上,他战胜了众多选手夺取冠军。如他所说,能有今天的成绩,并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因为贫穷。在这出色成绩的背后,是无尽生活的贫寒和从没有抱怨的自己。



生活的窘迫让我不得已走上体育路


1992年,我出生在云南,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很差,家里吃不上油,不用说肉了,连米饭也只能在春节才能吃着。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10岁,家乡依旧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上学学费非常高,小学、初中、高中都要交学费,并不像现在一样免学费。而上体校跑步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跑得好,就不需要学费和生活费,所以,我开始练跑步并不是因为有多喜爱,更多的是为了缓解家庭压力。


实际上刚上初中,我的学习成绩还非常不错,也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为了给家庭缓解经济压力,初一结束后我就准备进入体校,初中班主任也一再说:“你学习这么好,应该好好读书。”因为在别人眼里,练体育的人不过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尽管当时我是那么想继续读书,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我只能选择体校,如果说现在可以出外务工,那么当时作为学生的我到外面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且在外面干苦力一天也就几块钱,有很多人干活一年春节回家也就挣个六七百块钱。


2006年10月,初一结束我就去了体校,当时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喜欢跑步吗?”我说喜欢!尽管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刚进体校,我就开始练习中长跑,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每个月还是要交100多块钱的伙食费,我当时没有多少钱交,所以就只能节省,一天省吃俭用只花5块钱,实在没钱就饿着,一天、两天,甚至饿三天。就这样,还是依旧坚持训练。我很感激体校的一位师兄,他成绩好,伙食费不用交,我们的食堂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在二楼吃,成绩不好的在一楼。有时候我没饭吃,师兄就把饭端下来给我吃。说真的,那时候,能吃上一点饭,就觉得是很幸福的事儿了,真是特别感动与感激。练中长跑的人都很苦,而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环境就更苦了。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参加首马,跑完如同植物人


2008年厦门马拉松,是我跑的第一场马拉松,当时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家乡,车程41小时,第一次坐车感觉好兴奋,坐不够,到了厦门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觉得有些太快了,为什么这么快就到了?不仅坐车幸福,比赛更是如此,对于第一次出云南省比赛来说,这是我的一次机会,我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证明自己的实力。


虽然很高兴,但跑厦马,我也是带着伤病跑的,跑出去10公里,我就感觉不行了,然后一直坚持,到30公里已经是机械的跑步了,如果停下来就不会走路了,双腿已经完全麻木,意识都已经不太清楚了,旁边的加油呐喊声也听不到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跑鞋,手头上最好的多威跑鞋也已经烂的不能穿了,还是去厦门前教练送给了我一双亚瑟士的鞋(也已经很破了),不过这双鞋有些大,鞋底特别薄,和现在的亚瑟士完全不同,就这样强顶着跑到终点,我的鞋已经被脚下磨开的一块皮的血染红了。


在终点躺到地上,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听到了别人在叫我走路,但是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起带队来的新疆教练让几个学生帮助我上了车回到了酒店,吃饭时,他们给我端了一碗鸡汤。第二天起床,感觉自己就像植物人一样,能听见他们说话,但是也只能回应,根本动不了地方,这场比赛,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记忆最深的。但想起来,那场比赛我能出去证明自己也很开心。虽然跑得这么疲惫,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的想法,因为这再苦也比我生活的苦甜得多,我可以通过跑步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


把跑步当作爱好,更好!


如果单就跑步本身来说,我是非常喜欢,但有时候可能就是这样,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喜好变成艰苦的专业,就难以再找到乐趣了,长跑运动员很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天赋差,我没有通过云南体工队的选拔。2010年,我进入青海体工队,经受了不到一年的专业队生活,在这期间,我尝到了专业队选手的艰辛。



有一次去黑龙江训练,我们每天要3点半起床,计划30公里,但是慢跑跑到训练30公里的地点就已经有6到7公里了,而且到了那里还没有进行30公里训练,而是做准备活动,加速跑100米、200米,维持大约30分钟,在这期间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可以想象到,还没有开始训练重点的30公里,人感觉就已经不行了,跑完30公里再回到住处依旧是6到7公里,这还没有结束,在场地训练,我们开始上强度,1200米跑两个,600米跑两个,300米跑5个。这一套下来有是30分钟,当时我们累、渴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旁边下雨的积水我们会趴到地上去喝,因为整个早晨的训练中途是不喝水的。



早上的训练算是结束了,8点开始吃早餐,9点开始上第二堂课,这堂课我们会到树林的越野道训练,从住处到森林也有6公里,那里一圈大约1.4公里,跑四圈算一组,进行3组,之后再进行两次两圈冲刺跑。然后回住处大约12点多,吃饭、睡觉,下午三点起床慢跑40到50分钟,开始核心力量等训练,下午6点多吃饭,晚上躺在床上直接就睡着了,有时候第二天起床才发现自己一晚上都没有盖被子。当然,之后也会有调整训练,但是一天3堂课是必须要有的。当时的训练强度过大,我的半马水平也就只有69分,全马也就是2小时27分多。


我们的教练非常好,但是后面因为升职,我们队就解散了,2011年,我回到家结束了不到一年的专业运动员的生活,2012年开始自己训练。之后,我参加了很多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达到了67分钟,当时成绩很稳定,状态也不错,直到2014年比了一场超百公里跑三天,全程——全程——半程,得到冠军之后我思想有了些转变,正好那年师兄在成都搞了一个训练营,让我带学员之类的,我就加入了他们。


跑步当时很累,我的心也不太安定了。所以2015年就没跑步,在训练营里带别人训练。随着停止跑步一年,我的体重也越来越大,从51公斤变到68公斤,而让我重新开始跑步的转折点是因为生病。有一次生病发烧很严重,但是回到训练营房间居然还被大家嘲笑,心里非常难过和失望。我决定离开那里,回归跑步,2016年成都马拉松,我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2小时26分。


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随着跑步的人群越来越多,现在大众跑者接触跑步一两年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比专业的差,甚至比专业的还专业。而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训练法,如果想有成绩的进步还是要去付出,虽然同等的付出,结果不一样,它受到天赋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训练方法没有真正的最好,只有最好的适应,你说我这套方法科学,但是也许只适合体质好的一部分人,对体质差的人伤害太大。专业队也有这样的问题,他并不是因材施教,而是让运动员去适应训练方法,大浪淘沙,人很多,谁能适应这套方法谁就留下,50个人,总有3到5个练出来,因为谁不适应谁淘汰,就这么简单。而有些人则掌握了自己的最佳训练方式,掌握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会进步很快,如果方法不适合自己会越走越偏。


今年十月份,我练跑步就整整12年了。至于现在的我,目标还是想去挑战一下220,现在我也是正适合练马拉松的年龄,至少要达到一个健将。人的生命很短暂,想要追求马拉松成绩也只能在这个时候,毕竟练了一场,有一个好的成绩,给自己人生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而现在,我的目的就是专注于当前,把现在的事情做好。


对业余跑友说的话:我觉得跑步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跑步就是健身嘛,如果拿不了奖金,拿不了名次,那就专注于健身,让自己健康,让家人放心,我觉得这样就是最好的。切记别把跑步做为炫耀的工具。


(文章来源:手机网易网)



发布时间: 2018-10-30 00:00:00
作者: 咕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