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摄影师背后3丨赛道&计划
前一篇我们说了抢坑位,今天我们来说赛道准备和拍摄计划。
赛前准备工作,其实是个很系统的事情,细算算,其实也不比办一场马拉松要操心的事儿少。
先要找赛道图,与地图一一对应,甚至是在地图上画出准确的赛道线路。
这位兄台说了。赛道图不是很明确么,咋还要画地图呢?
对啊,你找张上海马拉松赛道图,给我一笔在上海地图上画出准确赛道来我看?
2017上马拍摄前的功课
上海人(包括在上海工作学习的常驻外地人口)除外,别地儿人我觉得在上海市交通图上绘出准确上马赛道图,需要最少1小时以上。然而我又不是百度地图脑子,我笨呀,所以想当然的要在地图上画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哪里有什么地铁公交车,前景背景如何,路面宽度如何。这是必须做的功课。
如果你连这个功课都不懂如何做或者做不好,转场过程中就会走错路耽误时间或者各种受阻。其结果是任务拍也会逐步远离你的啦。
2017上马赛道官宣图
通过赛道地图对比,实景地图对比,寻找并选择拍摄点位,以此为基础,建立拍摄点位计划,再结合拍摄任务进行综合规划。
2017上马转场执行计划
比如我拍上海马拉松吧。2018年上马我的拍摄点位是起点,1K,19K,41.8K这几个点位。
在实际赛事拍摄篇,我觉得我可以将我的计划思路与各位分享,并剖析我曾经做好又放弃的备选方案。这里我先说几个设计拍摄计划时的关键词
转场次数,转场距离,转场节点,转场耗时,转场难度,转场失败处突
一场马,可以拍几个点位?至少一个,多的话我拍过5个。什么?你不信?其实我也不信。然而真的就这么拍了。
转场次数取决于赛道设计,金鸡湖这样的赛道,可以拍两个点位已经是不错的了。半程加环形,你能转多少次?可想而知。
上马这样的赛道,如果合理安排,可以转3次拍4个点,2018我做到了。2019打算降低转场次数更精于画质和构图。
转场距离&转场耗时。这是个很尴尬的话题。也和赛道设计有关系,如果赛道是个8字形设计,或者和某省会马一样是围着某个标的绕圈圈,那多简单。我不必转场,拍你好多次。
然而徐州,今年的无锡,历年的北京,都是转场距离比较远的赛道设计。他们都有个共同点,起终点不在一起。这样的赛道,转场距离长,交通压力大,你转场过程需要开车或者骑行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以上。加上市区因为赛事而各地交通管制,塞车是一定存在的问题,汽车转场时,我甚至有弃车跑步的冲动。
转场难度,转场失败处突
我遇到过的最难的转场有好几次,一次是在绍兴迷路,骑车逛了大半个绍兴水乡就是没法接近赛道,2米多宽的一条小河,可能就是阻止我前进,让我多绕3公里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次是徐州,拍完第一点位赶往第二点位,由于交通管制无法到达我的预定拍摄点位,接近赛道,距离预定距离还有4公里时,我被告知这里交通管制,想到预定位置,跑吧!因此我负重20多公斤奔跑4公里到达目的地,过程中与选手并肩奔跑,甚至还聊了会儿天。
这样的经历,不止这一两次,也是可以回忆一下与君分享一整夜的话题。
至于转场失败……好吧我在之前的所有场次拍摄中,走错过好几次点位,都是转场后没能准确进入点位。有地铁下错车站的,有受交通管制限制,实在无法到达预定位置被迫放弃的。
到目前为止,我因转场失败,被迫临时改变拍摄点位超过10次,还没有但是差点被迫放弃拍摄。你们以为我不想放弃么?想啊,我也累啊!但是想想还有那么多选手在期待着我们摄影师给他们拍出有可能是本场唯一一张参赛照片的时候,哪里有放弃的勇气?是梁静茹给的么??所以呢,我希望以后都能拍摄顺利,转场顺利,你我都好才是拍的好。
名词解释完成,根据上述问题,不难想象,制订赛前拍摄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安排时间,安排线路,安排拍摄重点。
普通意义上来说,一场万人以上规模级马拉松赛事,我都会放弃领先团队,至少是230之前的选手(认识的小伙伴除外,那是一通猛拍),速度如此快的选手们,如果拍不到,我也不会太在意。毕竟大神跑得快不缺照片。那么我会按照230-300完赛成绩的配速去计算最早到达时间。我指第二点位及之后点位。第一点位必然是发令前就应该认真负责的到达才行。
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点位与第二点位之间必然存在的关系是:距离够远(指赛程距离),交通够方便,转场耗时短。原因我不说你们也知道,那么我还是想唠叨几句。
第一点位假设在10公里处,第二点位我一定会放在25公里之后,领先团队从10跑到25需要(25-10)X3=45分钟左右。这45分钟就是我的拍摄时间加转场时间。看出门道来了么?如果我在10K处拍30分钟,那么我必须保证10分钟能赶到25K,这样才能赶上相同的人。当然,这个人是按3分配速在奔跑的大神。
再说回普通跑者,我们按400兔为标准,我不知道他们的配速具体是多少,可能是5分45秒左右吧,简单点,我按5分半算,这样可以赶在他们前面。依然是10转25,时间间隔变成了接近85分钟间隔。那么我可以拍75分钟后转场,如果我能依然保证10分钟赶到25K的话。
所以说,这是转场时机和安排基本原则。
通过不同时间计划的预算试算,我发现一个规律,前10公里拍完,或者说拍到530兔立即转场,如果顺利,去到32-35公里点位,还可以拍到领先团队或者230左右选手。
即,可以覆盖大部分全程300之后选手。退赛的除外。
但是前提之前已经说过了。转场顺利,耗时短。
制订这样的计划,没有定论,没有公式,只有经验分享。我也欢迎小伙伴们与我就此交流,随时就某场赛事图进行讨论,沙盘演练或者实操都可以,咱们最大的优点就是以事实说话。
这是制订赛前计划。计划制订后,具体执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从交通说起。
那么明天我们接着说大交通小交通,其实就是整装待发的话题。
咱们,下一篇见!
关注我,关注马拉松
我是赛道摄影师
我是
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