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喜爱运动的朋友大多都听过这样一句slogan(广告语)叫: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什么?你没听过,那“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总听过了吧。不过今天我们聊得并不是车,也不是牛奶,今天我们聊聊:越野跑鞋。
经过近两个月,多环境下的肉身实测,我想说:
“不是所有跑鞋都叫salomon,不是所有salomon都叫S/Lab”
你肯定要问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三个关键词:
积淀
实话说,相对于攀岩、登山、跑道环境下的跑步,我对越野跑的了解并不那么多。之前个人拥有过的越野跑鞋有:Mizuno wave Kazan。在德国亚马逊购买这双跑鞋时,其实也不是为了去越野跑,而是欧洲小城里的石板路太多,让我为了让脚能舒服些,不得不换双越野定位的跑鞋。因此我对于salomon这个品牌的了解,除了知道登山、攀岩、越野跑全面发展的K天王是其旗下代言人外,并不很多。
拿到这双Alpine后,老老实实的在网上做了功课,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Salomon由创始人 François Salomon在1947年建立,1997年被德国运动巨头adidas收购,而后又并入世界顶级体育器材品牌管理集团AMER SPORTS亚玛芬体育旗下。
走过70年的浮沉,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设计师、工程师,这份厚重的积淀,从Alpine的很多细节上都可见一斑。
头一眼看去,S/Lab xa Alpine给人的感觉,就和看到一辆超跑一样:小惊艳。Alpine的设计和外形上都和高海拔登山和攀冰时穿的高山靴类似,只是Alpine更轻、更灵活。攀岩的人都知道,意大利双雄scarpa和lasportiva两家公司一直是制鞋业的行业标杆。我仔细对比了手上scarpa家的人气高山靴Phantom Guide和Alpine,虽然Alpine的产地为中国,但是和意大利原产的Guide相比,工艺和车工和漆工完全在同一水平,这也侧面反映出Salomon品控的严格程度。
Alpine的设计和1.5层的高山靴十分类似,鞋面儿有很醒目的一条防水拉链,内层为不可拆出的红色内靴。Alpine和高山靴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鞋底:
1.
首先Alpine的定位是高海拔环境下的越野跑鞋,也就是说它本质上还是一双跑鞋,所以鞋底的头部和尾部并没有用于固定冰爪的卡槽,整个鞋底的厚度也明显比高山靴要薄,整双鞋重量上更轻、更灵活、更符合越野跑的使用环境;
2.
Alpine鞋底的纹路分布,也明显更有自己的特点,它鞋底的纹路几乎全是体积很小块儿的多边形,而且每个多边形都朝向鞋跟方向。这样小块儿分割的鞋底纹路,在肉身实测中,对付凹凸不平的路面和多小碎石的环境时,表现的特别让人心安,鞋底的最前部有一道较大的倒V字凸起,围出了专用climbing zone(攀爬区域),经过2个月左右的各种用途的测试,整个鞋底 磨损相对最厉害的区域,也正好是这个独立的climbing zone。此外可以看到Alpine的鞋头很扁、很宽,像个娃娃鱼一样,这样设计的用处我将在后面性能测试的部分说明。
优点:
外观很靓,特别是鞋跟处黑色的“S”logo和红色的“XA Alpine”拼色处理画龙点睛,一直嫌弃我户外衣服丑到爆的好友,第一眼看到Alpine也大赞Cool~
做工过硬,无论是用料、车工和漆工还是扣件辅料都和意大利原产的鞋靴属于同一水平,由于是高帮鞋型,厂家额外提供了鞋帮处的鞋撑开,很用心。
缺点:
穿脱鞋的操作个人感觉稍有不便,鞋面儿的大拉链和相同设计的高山靴相比,顺滑程度欠佳,我常常要双手操作,才能将拉链完全拉上(个人感觉和脚踝处采用的是较为柔软的弹力面料有关),内靴的松紧调节操作也需要熟悉后才能上手。
(厂家很有心的原配了桶状的鞋领支撑物)
科技:
说到科技就不得不提到Salomon的S/Lab计划。Salomon将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师、设计师和最优秀的运动员汇集到一起,只为了能生产出这个世界上最具有革新意义的高性能运动产品。
这真是可以说的上是一项伟大的项目。正如Salomon官方对于S/Lab的总结:关于S/Lab其实并没有多少秘密,这里有的就是两个词:玩耍和进步。德国优秀的文学家席勒,把玩耍看作是人类的根本天性。那越野跑、滑雪、跑步这些运动又何尝不是一种玩耍呢?S/Lab项目就是要着眼于运动的本身,而非从商业目的出发,让从事运动最一线的运动员和运动鞋设计师、制鞋工程师坐在一起交流:到底什么样的革新能克服已有产品的瓶颈,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支持,推动这项运动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只是看看官网的页面设计,就能感到十足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不是在山里就是在去山里的路上的K天王)
这次测评的XA Alpine就是这个计划中的一员。Alpine让越野跑这项运动能够克服高海拔带来的各种考验,让K天王能脚踏着Alpine在雪山的国度里,像个顽童一样跑着撒欢儿。
下面就从头到脚详细说说Alpine上的科技:
织物:
只要一上手,就很容易感觉到Alpine上用到的材料的种类实际上是很多类型的。为了能给穿着者在跑动中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和贴合性。Alpine在脚踝处大量使用了高弹的面料,这样在复杂地形中,脚踝可以很自如的根据地形做出相应的动作,避免崴脚,此外在脚踝处还加有一块儿皮革,加强对脚踝处的保护。
Alpine的内靴从图上可以看出,并不是简单的一层,而是由网格织物作为内层再和硬度稍硬些的外壳相连,构成真个内靴。这样的设计,在不丢失内靴稳定性和强度的前提下,十分有效的提升了Alpine的透气性。如果在光源充足的条件下仔细看,鞋领部位的高弹材料实际上也是细小孔状的结构,这样能使得Alpine即使在长距离的奔跑使用工况中也能保持良好的舒适性。
鞋领下的整个鞋头部分使用了软硬适中革类材料,适中的软硬程度让足背在跑动时既能得到较好的支持,又不会被束缚压迫。到鞋头最前端使用的材料明细变厚、变硬,鞋头内部有防撞内层,在乱石较多的地形上,这样的设计能够给指尖很安心的保护。
鞋底:
和意大利的同行不同,Salomon在Alpine上并没有使用黄金大底Vibram的橡胶,而是采用自家配方的橡胶,红色contagrip像极了超人紧身衣胸前的“S”标致,低调的显示着实力。
在近2个月的实际使用中,Alpine的橡胶的磨损程度符合预期,从纹路可以明显看出,整个鞋底磨损最严重的部位正好是climbing zone所在的鞋底前部,这也正好说明了climbing zone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噱头,在实际使用中这个区域确实提供了最大比例的抓地力,所以磨损相交于其他区域也更加严重一些。
(鞋底橡胶有一点老化痕迹,考虑到使用的强度,可以接受)
性能优异:
户外产品一定要经过真实环境的使用测试,才能了解到其产品力究竟在何处,否则一切的测评也就只是复制粘贴而已,失去了测评的意义。误打误撞中我拿这双Alpine分别去探洞、攀冰、雪天的城市通勤以及越野跑,几十天的肉身实测下来,对于这双Alpine的性能我个人十分满意。
在开头说过,Alpine的鞋头很宽、很扁,很像娃娃鱼,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很像跑车的低底盘设计,在奔跑中特别是上坡路段给真个脚部很大的推动力。
1月受朋友邀请,到贵州兴义探洞,由于忘带了水鞋,不得不穿着着高帮的Alpine在洞你摸爬滚打了3天2夜。
由于洞内乱石非常多,地形比较复杂,对于鞋底的抓地力和鞋帮对于脚踝的支撑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穿着Alpine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一点压力,鞋底的抓地力很足,即使踩着松动的石子,Alpine提供的支撑力也让我几次避免崴脚。
洞穴由于地下河的常年冲刷,洞壁往往十分的光滑。在这样的洞壁上攀爬,虽然有路绳可以借力,但对于鞋的抓地力的要求依然很高。和同伴的探洞专用水鞋相比,Alpine的climbing zone提供的抓地力就好太多,明显感觉攀爬更加省力。
不过在洞里我不幸两次落水,水从Alpine鞋领处渗入,怎一个惨字了得。所以Alpine的高帮包裹设计更多的是用作高海拔环境下的防雨雪和防泥,它的防水性能相对于全皮的高帮徒步靴或者高山靴来说稍差,不适合涉水使用。
重见天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让Alpine休息、休息,下一站是:莲花峰攀冰。
2月初,说来惭愧,在17年冬季的尾巴,春节假期前的一周,我才打下了17年冰季的第一镐。
去到莲花峰瀑布的路上,从太白山雪场开始已经就全是雪了。这一路的接近路线我一直穿着Alpine,实测Alpine面对这样的路面状况,一点都不怵,就是不滑,一路踩着雪,咯吱咯吱的响,看着远处的高山,好像明白了为何K天王一天泡在山里那么开心了。
和沉重的高山靴相比,Alpine确实确实要轻太多了,轻量化能提供给穿着者的灵活度绝对是成倍数的增长。如果必须要在高海拔的冰雪环境下进行运动,穿着Alpine能明显的节省体能,让穿着者跑的更快,跑的更远。
春节回到我的老家也同时是山的故乡阿坝州。多山的环境正好是测试Alpine性能的最佳场合。
高海拔环境的严苛考验往往并不来自于单一方面的元素:低温、少氧、多变的天气……因此高海拔环境带给运动者和运动装备的挑战也都是综合性的。我在海拔2800左右的山地环境,进行了8km左右的折返跑,期间的路面有土坡、碎石、粉雪、以及向阳面化雪融水造成的泥地。
在整个奔跑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刻意去感受在不同的路面下Alpine的表现如何,因为在不同的路段上Alpine给我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稳定又舒服。所以我可以专注于每一次呼吸,专注于运动本身。我想这也正好是Salomon品牌理念的体现吧:Its time to play!(穿上鞋,去玩耍吧,整座山都是我们的游乐场!)
购买建议:
如果你正好有高海拔环境下的运动需求,哪怕不是越野跑,即便是高海拔的徒步,忽略Alpine稍显复杂的穿脱操作,个人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