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按:这是一场与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跑者的对话。原以为“荣誉”和“梦想”会是这次采访的关键词,但结束采访时,出现在笔者记录里最多的三个字是“训练课”,“训练课”的老师和学生是同一个人,一位名叫李战哲的63岁跑友。
(图片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
马拉松,对于波士顿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每年四月第三个星期一,世界精英跑友都会涌入这座城市,来赴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之约。该项马拉松赛事源于1897年,迄今为止已百年有余。
而在2013年4月15日北美东部时间下午2时50分,波士顿马拉松赛接近尾声时,有两枚炸弹分别于终点线附近观众区及一家体育用品店先后引爆。爆炸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伤。
(图片来自波士顿马拉松官网)
“震惊。”回忆起三年前自己亲历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李战哲选择了这个词,当时的他刚完成了自己的波马全程比赛,还在赛事终点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一年,李战哲60岁。他以3小时44分50秒顺利完赛,成为当年完赛不多的大陆选手。而波士顿马拉松,也是他马拉松大满贯之旅的第二站。
东京马拉松对李战哲来说是一段难忘而有些艰难的比赛经历。比赛后半段,受战略和装备的影响,体力不支加上脚下被磨出血泡让李战哲很是难受,看着鲜血透过白色袜子渗出,李战哲咬着牙告诉自己“要坚持”。
虽然冲过终点线的他一瘸一拐,但是感觉“特幸福”。3小时27分的好成绩更加坚定了李战哲的信心:“我这个年纪还能跑出这个成绩,我还要挑战更高端的赛事。”
于是,这位花甲老人的脚步从东京开始,依次跑过波士顿、纽约、柏林、伦敦、芝加哥,终于在去年10月实现了他的马拉松大满贯之梦。
这期间,李战哲也在关注着其他赛事,比如2014年参加的巴黎马拉松。“巴黎现正在申请’第七大满贯’,如果能申请成功,我也算提前完成一个大满贯。”而被列进世界10大马拉松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和荷兰鹿特丹马拉松也在李战哲近两年的跑马计划中。
每个跑友都应该有自己的“训练课”
“拿到成绩证书很高兴,我只差一个月满63周岁,因此我是和58岁——62岁的老弟们比拼,获第6名,很知足了,继续努力争取在明年63岁以上组进入前三名!”2016北京长跑节结束后,李战哲在自己的朋友圈写到。自我要求、追求速度,他希望自己还能做到更好。
今年6月,李战哲将踏上瑞典斯德哥尔摩马拉松征程。而此前的都江堰马拉松、北京长跑节,在他眼里都属于他自己的“训练课”。在两场比赛前夕,李战哲坚持半马和变速跑,“6月比赛,3月、4月就得训练加量(3月跑量470KM),5月、6月再慢慢减量,中间不能有任何松懈。”
“30KM才是马拉松真正开始的地方,30KM以后才是真正较量和体现水平的时段。有能力的跑者会在30KM以后与大家拉开距离,并不是因为他速度快了,而是其他跑友慢下来了。”
当跑步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作为过来人,李战哲乐于同年轻跑友分享:循序渐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训练;每一次练习时都努力做到前半程放松跑后半程加速,养成“前慢后快”的好习惯。
(图片来源:咕咚赛事照片)
“腿和大脑一样,都有记忆功能,训练千万不要欺骗自己,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
“跑步就是一项孤独者的运动。”李战哲喜欢在半夜三点起床,趁着天还没亮,路上人少车少,奔跑在宽敞安静的长安街,整条街的路灯仿佛为只为奔跑的人而亮。
每一次的海外赛事也是李战哲一人“前线作战”。贴心的儿子会给语言不通的他准备攻略、中英对照说明。“很感谢家里人的支持,去那么多地方跑马没有家人支持是肯定做不到的;也很感谢在路上遇见的热心的人,比如偶遇的华侨翻译。”
“北京今天阴天有点凉,在家拉伸准备活动,中午1点半从家出发,刷长安街围绕中南海耍3圈,跑21.37公里,用时1小时51分13秒。每公里平均配速5分12秒,步频183。完后充分拉伸,冰袋冰敷膝盖15分钟,完后喝梨水、酸奶、巧克力、坚果、苹果、点心。”这是李战哲4月19日的朋友圈运动打卡。
对他来说,和跑步相伴的每一天如此简单,平凡而又幸福。
(文章由咕咚采访编辑,图片除特别标注外由李战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