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乌贼丨东京马拉松,一场还没开赛就觉得训练不够的比赛
跑者故事
.
沈乌贼签名在路上
阅读 88124次




东京马拉松,与其说是去跑马,更像是去拔草,拔那些从一开始跑马就被身边大神们种下的草。


很早开始接触马拉松,就被身边朋友安利着“六大赛事”,而六大赛事里被提及最多的,是东京马拉松。


他们说,东京马拉松赛道好。

他们说,东京马拉松氛围好。

他们说,东京马拉松服务好。


我那时,问了所有人提到东京都会憋着笑问的话:“东京,热吗?”


“不热,很适宜跑步的温度。”


这世界上,有太多别人告诉你的道理,或许说的都对,但是心心念念向往的经历,还是自己去看,去感受更好。


到了东京以后,我发现,朋友是骗我的。


因为,东京,是热的,清晨晨练是可以穿短袖的。



下午领参赛包时,太阳大的是要带Rudy太阳镜的。


看到别人大神是穿背心的。



于是,我跟我的云教练拐哥进行了一次赛前战术探讨。



然而故事的伏笔其实早早就埋下了。


我犯了一种大多数没经验的跑者赛前都会犯下的毛病,就是赛前只顾自我表达,完全忘记拐哥赛前交代的划重点。


这段对话,在我的眼里是


1)PB一下。

2)你没带背心吗?去买个背心吧!

3)拐哥今年一定sub240。


然后这段话在拐哥的眼里是这样的:


1)明天下雨。

2)前面不要跑太快,压住速度,前面10公里控制在46分左右。

3)按照430配速匀速跑下来。


Tips1:表达很重要,交流后的再次翻看聊天记录确认也很重要哇。


不过,我跟拐哥之间出现交流障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毕竟跑了这么多年,我斩获无数第一,训练拖延症冠军,间歇跑放弃达人,战略执行耳旁风代表,我从19年开始,就笃定不移的对拐哥执行着


“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不听”战略和出了问题后,一脸诚恳的向拐哥势力认怂,“拐哥,我试了下,你说的是对的。”


19年开始的厦门马拉松赛前觉得腿脚不太对,拐哥说,我建议你厦门就不要跑,我说,不对就不对吧,干就是了,然后就受伤了。



过了两个礼拜不到,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没法跑香港一百公里的,拐哥说,你香港非要去的话,就按照24小时的标准跑吧,然后自己嘴上说着好,但是枪响以后,什么狗屁24小时,我的目标是小金人,然后退赛了。


于是拐哥针对我的东京马拉松计划,随着我的作死不断的迭代降级。


《东京剑指255计划》,在我厦门受伤后,过度到《东京顶住305目标》,到得知我香港受伤,过渡到《东京力争315完赛》


在香港回来后疼的没法走路,于是乖乖去医院拍了核磁共振拿给拐哥看了以后,我收到了佛系训练计划,上面写到:


《只有慢下来才能跑得快啊》




01

“东京,不热。”


 

经历对一个人有多重要,或者说对那些内心还认为自己没老的人有多重要。


非常重要,因为那些经历都会成为你再次面对艰难时的自信。


3月3号,出发时,按照拐哥上马的补给策略完成了补给,撑到打嗝的走出酒店。


看到酒店外面开始淅淅沥沥下着雨,开始对自己说:


“没关系,没关系,你跑过的上海马拉松比这个雨大多了。”


话音刚落,迎面吹来一阵风,继续对自己说。


“没关系,没关系,你跑过的广州马拉松风比这个大多了。”


于是裹起羽绒衣,跟随亚瑟士大部队走上大巴,去到起点。


到了起点以后,脱掉羽绒衣,完成了赛前的出发合影。



当脱掉羽绒衣的时候,布老师关心的问,你这样不冷哇?


我对布老师说:“我是跑越野的,大五台比这里冷多了,我,一点,都,不冷。”


“那你抖什么?”


“兴奋,热爱跑步的人出发前来自灵魂的颤抖。”



当天到底有多么冷?这么说吧,我站在C区,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我环顾四周,大家都静静的站着,没有人掏出手机,没有人说话,都在等着发枪。


不是仪式感,是大家都双手紧紧的插进自己的咯吱窝,然后让自己身体蜷缩在一起,抖~



拐哥说,下雨对我有利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下雨会让人冷静,自己的习惯是跑步就是枪响就是干,出门猛如虎,然后一崩四十公里。


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打在身上,我开始脑子里回想着拐哥赛前的交代“按照430的配速去跑,前10公里控制在46分左右。”


可,这个世界上,总有出其不意的鸡血打在你的脸上。


日本时间早晨9点钟,腰间的手机传来一阵颤抖,颤颤巍巍的从腰包里掏出手机,看到手机屏幕的显示的字眼:



那一刻,我完全忽略拐哥赛前交代的战术,出发之前,脑子里只剩最后四个字:


“就是今天。”



随着人群缓缓向前移动着,按下韶音骨传导耳机的播放键,耳机传来的是出山,目光所及的是人群缓缓向前涌动,抬头望见是漫天的白色彩带。



于是,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去他的十公里46分,枪响就是一个干。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又提早的掏出了鲣驰,没有用水,像是吃糖豆一样嚼碎。


干就是了,又不是没那个条件。



02

“你活得越长啊,最后能想起来的事情,就只剩那些让你心跳和感动的瞬间了”


“每天忙忙碌碌,按照自己的习惯过下去,不如去做些不一样、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老了之后,你还能留下多少这样的瞬间呢?”





出门的时候第一公里跟着一个白人大叔,如果说东京马拉松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就是大家仿佛都是出门就是干的态度。


我是在C区出发,从出门开始就没有说需要为了提速不断的超越人群,不需要在人缝里插来插去。


只用跟着人群跑就好了,当然也可能我这个水平,也的确不需要什么插来插去了。


不过,我可是曾经跑过《东京剑指255计划》一个礼拜的人,管他的后面会不会崩,前面10公里就是要拿出自己的勇气来。


尤其是东马的前5公里还有缓下坡,看到那些缓下坡和赛道两边观众喊的“干巴爹。”


为了这个加油声,也不管干了之后会不会跌倒,为了当爹,干就是了。


伴随着这个念头,开始在第一公里稍微热身以后,就不断加速,身边的人号码簿慢慢的从C变成B,再慢慢的人群里出现了少量挂着A号码簿的女跑者。


然后有那么一个瞬间,画面是静止的,人群开始维持着一个固定的阵型近乎静止的向前移动着。


自己也有精力去左右环顾,跟着观众互动去比心。


看身边同样穿着背心短裤的跑者,看看他们的跑姿和抬腿的样子,自己跟着模仿。


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到了10公里的计时毯,过了计时毯看看手表显示的时间是43:10。


嗯,脚踝传来的鞋带抽打感,低头一看,完犊子了。


鞋带开了。


03

“看似时来运转,实则在顶风作案。


如果说前十公里,近乎是一种没记忆的稀里糊涂的跑。


从10到20公里,就是脑子里开始各种想法不断涌出和伴随着状况频发的状态。


跑过10公里之后,低头看到鞋带开了,但是人跑在状态里,就是觉得仿佛可以巡航着一直跑下去的状态,如果被打破了,再继续跑起来一定要花费更多的力气。


“不系了。”


△ 右脚飞舞的鞋带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你抵不住日本跑者的热情。


一个又一个跑者从背后超越你,然后回头,盯着你的眼睛,然后点头,指指你的鞋子。


第一次,我点头回应。


过了不久,又一个人,同样的操作,我回应“I know。”


好嘛,来了第三个人,直接拍肩指地面。


好嘛好嘛,我系嘛,我系还不行吗!


系好鞋带以后,生活仿佛在跟我开玩笑,跑到13公里左右,这次低头看到右脚的鞋带没有打我的腿了。


这次是两个脚都打腿了,左脚的鞋带也开了。


△ 左脚飞舞的鞋带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就是当状况开始发生的时候,一定不会说只发生一个,而是因为一个状况的发生会引发更多的状况。


因为天气开始下雨,耳机一直播放的音乐开始停止了。


一般耳机音乐停止只会有两个情况,一个是手机信号不好,一个是因为下雨手机不停的输入密码导致手机停机。


信号不好是不可能的,我可是用的我们大移动的信号,于是费力的去掏出手机,果然屏幕显示“停机1分钟”。


在东京这个没一个熟人的地方,我的教练也不在,我的私兔也不在,能陪伴我的只有韶音骨传导耳机传来的音乐了。


于是,举着手机跑了一分钟,颤颤巍巍的输入密码,然后人脸识别去解锁。


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到,一个大家伙都在严肃狂奔的时候,人群里夹杂着一个人举着手机仿佛在自拍一样对着手机龇牙咧嘴的画面吗。


解锁以后,耳机传来的第一句歌声是出山的


“看似时来运转,实则在顶风作案。”


抬头看眼前的路,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



04

“我哪懂什么死撑”“我全靠坚持”



“跑步这件事,你是怎么坚持的呢?”


如果你也经常跑步,可能总会遇见有人问过你这样的问题吧。


我们开玩笑的说,我哪懂什么坚持,我全靠死撑。


可其实也不全是,在马拉松赛道上,总会撞墙,总会疲劳,也总有不愿意放弃的画面和理由。


我们很难回忆故事的全部,可总能记得一些细节。


记得的是迎面看到26km的三人小分队迎面跑来,耳机里的音乐被赛道两旁整齐划一的呼喊声淹没


“大迫杰,大迫杰。”


扭头只看到一抹白帽子疾驰而过,跑姿真的好美啊。


然而这不能成为坚持的理由,只有一个念头,跑的真好看啊。


成为坚持理由的是,过了一段路,看到一个人顶着一头蓝头发,前后没有人的吭哧吭哧跑着。


于是随着擦肩而过越来越清晰的画面,看到是李伟,喊了声“加油”。


嗯,在东京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大概就是,老乡见老乡,出了国,能说中文的,就都是老乡了。


哪怕,大家都已经跑成了龇牙咧嘴,但是还是觉得老乡见面,分外红,中国红的红。



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38k左右一个拐角出现在赛道两边的中国国旗,然后跑过那里比什么能量胶都好使。


赛后朋友说,因为下雨的原因,这届东京马拉松的观众少了三分之二,传说中很丰盛的私补也没有出来,可反而是这场比赛,让自己跑出了最满意的状态。


跑到终点,带着散了一路的鞋带和脱了鞋才发现破了的jio。





05

“快慢并不是评价马拉松的唯一指标”

“那是什么?”

“因为一项爱好,去缓解生活焦虑是,因为投入其中,卸下面具是。”



如果说,每次乐此不疲的去参加比赛是为了什么。


可能一个是去通过一场比赛去验证自己训练的成果,还有就是去跟心心念念的人碰面,去交流,去不顾及交浅言深的聊天。


跟偶像龙哥见面,他分享了他曾经训练走的弯路,过多的追求跑量,追求强度。


他终于承认自己追求跑量,应该是因为同寝室住的李伟每个月月跑量200公里不到,他开玩笑的说“我老婆问我,你说,李伟是不是在你们面前不练,自己回家以后偷着练?”


“神经病哇,当是小学生啊!”


后来分享的是,我们一味的追求强度,觉得练完以后身体的疲劳才是练到了,其实并不是的。


而是逐渐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强度课的训练是释放能量,是放电,而平时的训练更多的是让身体蓄电,储备足够的能力,恢复好以后,再去迎接强度课。


快慢并不是评价一个跑者的全部,理性的自信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也是。



19年开始,因为受伤,突然有一个晚上失眠,就一个人发呆说,什么训练,什么马拉松有什么意义啊。


好像跑完东京马拉松,突然有了答案。


哪有那么多意义,跑步就是跑步的意义,付出就是付出的意义。


开心就是全部的意义。


东马,感觉是一场还没起跑就觉得训练还不够的比赛,一场比赛结束,只觉得满心都是训练热情的比赛。


教(拐)练(哥),我想好好训练。





(不等东京马拉松的照片了)


“东京马拉松照片什么时候出来啊?”


“东马照片很贵的。”


“那也是记忆啊,要买的,值得的。”


“必须买一套,一套1000多元人民币。


“不买了。”


还是爱云动和跑维好啊。





△ 2017年,首次参赛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