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一名极度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无论在跑步、徒步、骑行、登山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中,音乐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从早年的ipod+有线耳机组合,到后来的播放器+蓝牙耳机组合,再到现在iphone+有线/蓝牙的组合搭档,各种组合可以说是各有千秋。Ipod的组合剩在轻巧,蓝牙胜在减少羁绊,智能手机的组合则一机在手,可满足通讯、音乐、娱乐等各种需求,基本上已经是现在运动听歌的标配了。然而,手机+耳机的运动听歌组合的排列组合也有多种演化方式的,对于本次黑鸟众测的Aftershokz Trekz Titanium™的骨传导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Aftershokz
在民族品牌逐渐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时代,Aftershokz可谓身先士卒,难能可贵的是品牌在欧美市场先行发展起来后,才曲线回归国内市场,不能不说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CES可穿戴设备创新大奖”、“爱迪生奖(Edison Awards)”、“电子娱乐产品类金奖”,个人其实对这些奖项真的不感冒,然而视听硬件设备能够全球同步登陆苹果Apple Store,从某种程度确实可以反映产品的品质应该是不错的,至于东西到底好不好,没有亲身测试过,笔者是不会轻易随众附和的。
收到黑鸟北京过来的快递,迫不及待的拆包,笔者此次收到的是蓝色版本,此外还有绿色和灰色版本,个人还是比较中意蓝色,感谢黑鸟随机送测的心有灵犀。
外包装上是全英文标识,也可看出Aftershokz重点发力国外市场。
正面Trekz Titanium型号,“钛”不一样,是目前Aftershokz骨传导蓝牙耳机的最高端型号。
背面是产品型号、信息,邵音科技原本精耕专业耳机领域,重点在听力保护、ATEX、高端军用耳机等市场,并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后来逐渐在民用耳机领域,通过领先的骨传导技术,打造voxlinc耳机品牌,在美国建立子公司负责营销,在欧洲采取自有品牌和OEM并存的策略。
打开透明塑料外壳,纸质内盒上躺着耳机主体,安静的在那做个美男子。
底部通过一个小透明架子架住,很好的保证了包装的稳定性。
Microphone位于耳机尾部,双麦克降噪,通话稳定清晰。
耳机造型设计上以“一条拥有强烈速度感的线条”为理念,将运动之美注入科技产品,颜值上我给满分,人体工学设计感很强。
双耳开放设计,无需戴在耳朵里,彻底告别堵塞、滑落、胀痛等传统耳机烦恼,个人以为这是骨传导的最大优势所在。
听音上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依然对周围环境音保持警觉。
音质上官方宣传采用PremiumPitch+™及悬浮减震专利技术,结合英国进口CSR芯片,将骨传导音质提升至全新境界,但个人认为选择骨传导耳机,必然意味着放弃了音质,建议追求音质的朋友慎重。
保护隐私上,Aftershokz独创LeakSlayer™漏音屠龙专利技术,漏音再降50%,既保护隐私,也不会打扰旁人,实际体验上漏音方面还是存在的,尤其在音量满负荷运行时。
IP55的防水防摔设计标准,自主研发的结构防水,可以抵御雨水和汗水,这点完全是为运动设计而生。
耳机主架构采用超弹性钛丝,官方宣传1.5万次以上弯折寿命,极限变形也能恢复原状,实际体验感受中,通过各种暴力拉拽也不受任何影响,毕竟“钛”意味着高端,此处必须点赞。
骨传导耳机的频响范围狭窄是其普及的最大障碍,目前大多数骨传导耳机都是300-3000Hz的频响,只能满足语音需求。而Aftershokz Trekz Titanium™宣称可以达到20Hz~20KHz,个人觉得骨传导领域Aftershokz肯定是技术领先的,但是否达到数据标称的频响范围值得商榷,骨传导耳机频响虽然依然不及传统耳机,但对于大多数人普通需求来说是足够的。
续航时间上,官方时间6小时没有虚标,实测时间应该超过7.5小时(分多次使用,非一次性连续使用),电池采用锂聚合物电池,micro usb通用接口,充满电大概在1.5小时也和官方标称时间吻合。Iphone手机连接后,会显示电量百分比。
配件上,Aftershokz很贴心的配置了仿皮质的收纳盒,非常方便旅行外出使用收纳。
此外,针对不同人的头型,还配备了橡胶垫片,用于调整头戴的松紧度。
对于想隔绝外部环境音的环境需求,厂家也额外提供了海绵耳塞,对听音效果确有略微的提升。
最后,来一张全家福。
当我们吃饼干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饼干碎裂的声音就是因为,振动通过我们的牙齿和骨头传递到我们的内耳。当我们日常吃东西、喝水或者挠头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骨传导的声音。
Aftershokz正持续推进这项军事技术的极限,并获得音质的大幅改善。专利的双悬挂音频系统(PremiumPitch™)。高质量的硬质传震片和软质传振片相结合、带来更均衡和丰富的声音。首创的漏音消除技术(LeakSlayer™),通过精心设计的声学结构,有效控制声音外漏,抑制不受欢迎的声音外漏现象。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大大提高在吵杂环境中扬声器的音频质量和麦克风效果。
关于骨传导
平时,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都是声波经过空气到达鼓膜,然后声波使鼓膜发生震动进而将声音传至内耳。另一种方式是,声波通过骨头振动直接传至内耳而不经过鼓膜,这也是人们听到自己声音的一种方式,这种声音传播方式就是骨传导。用手指把耳朵塞起来,骨传导耳机依然会有清晰明亮的声音,传统耳机音量开再大也几乎听不到。
换言之,完全没有鼓膜的人,用骨传导耳机也能很好的听音乐。通过骨传导耳机听到的声音很大一部分是骨传导进入听觉神经的,声音传递路径有着本质区别,所以听音感受上一开始会觉得声音效果有点别扭,那是因为骨传导的特性决定的,反正笔者第一感受是这音质有点渣,但是多适应几次,觉得还是感觉习惯很多。
专利的AfterShokz骨传导扬声器,可以很好地将音乐转换成振动信号。当我们戴上耳机,将扬声器放置在耳朵前端合适的位置,音乐的振动就会通过面部骨骼传递。这一革命性的双耳开放体验,让我们在听音乐同时保持环境警觉,更加安全,并且不用塞进耳朵,佩戴非常舒适。人的听觉本身就是由气导+骨导的方式产生的。骨导耳机最大的问题就是频宽太窄,听起来声音会有干涉感,如果对音质要求不高,可以入手,毕竟是针对运动时使用,安全还是第一要务,也是骨传导的最大优势。
实际体验
骑行体验:夜骑
对于骑行听音乐,笔者是有过两次沉痛经验教训的。一次是在公路上骑行,带着耳塞听歌,由于传统耳塞对于外界环境音隔绝比较厉害,所以没有听到后面尾车的喇叭,出了车祸被撞了底朝天,所幸车速不快,带了头盔,人没大碍;一次是在山路上夜里下山,前方塌方,队友在前发现朝我大喊小心,由于带着耳机没听清,速度较快以至于飞车出去5/6米,严重摔伤了膝盖。
这两次的事故,让我心有余悸,后来骑车听歌一直心有戚戚焉,此次换上骨传导,虽然牺牲了音质,但确实可以在听音乐时听清外界环境的声音,安全性大大提升,这也是骨传导耳机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结队骑车的车友,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队友听着歌,边骑变对他说话,但是他跟聋子一样,你用最大的嗓门朝他死命喊话,但是丫还是两耳不闻天下事,最后你只能手撕他的耳机,然后对他说“cnm,你就是个傻逼”,好吧,其实我说的那个人是我自己。用了骨传导后,我终于不再是队友眼中的“傻逼”了。
跑步体验:路跑
对于一款运动耳机而言,最常用的测试场景就是跑步了。一来跑步相对于骑行而言,上下起伏震动更频繁,对于运动舒适性而言更具说服力。笔者在收到送测耳机后,进行了10次的外跑测试,运动过程稳定性非常好,而且蓝牙功能是的跑步过程没有任何束缚,再也不用在跑步过程看到有线耳机从头到尾的乱跳,让人心烦意乱的。
以前跑步时是这样的,胸前挂着一条线,就像大姨妈来了一样,总是感觉有点别扭。
现在有了Aftershokz,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了,最重要的是无线一身轻,谁用谁知道。
爬山体验:三清山
上周末,去三清山爬山,正好在爬山场景下也把Aftershokz拿来测试了,相对于跑步的高频上下振动环境,徒步爬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一路听着歌儿,还能和小伙伴们自如的谈笑风生。
以往玩户外时总是说话时得增加一个动作,就是摘下耳机,然后再戴上,在谈话场景较多的时候,确实很讨厌,Aftershokz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场景痛点,专为运动而生的耳机,不只是一句广告词,真心好用。
夜里,在三清山顶露营,一个人一边静静听着歌儿,一边调试相机,捕捉下夜空中最亮的星,孤独却不寂寞。
综述
骨导耳机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但是为什么看上去市场前景却略微有限呢?是否因为”骨导“本身(或现阶段)的技术决定它在传音方面有不可突破的技术壁垒,不及气导有效?之所以,骨导耳机被津津乐道是因为它能解放双耳,抑或仅仅是纯科技控爱新玩意,难以走入千家万户?笔者以为,评价一款耳机硬件产品,必须将其置入特定的需求场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耳机。那么Aftershokz是一款好的耳机吗?如果你追求音质,那么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它不是一款好的耳机。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运动耳机?那么我也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它是一款优秀的运动耳机。做工精良,小巧精致,续航给力,颜值爆表,佩戴舒适,兼顾听音与安全,这才是Aftershokz骨传导的魅力所在。当然,笔者以为价格上Aftershokz还是略微有点小贵,毕竟¥898的售价显得性价比并不是非常高,但是对于热衷于有品质的户外生活的人而言,笔者是大力推荐。
最后,再次感谢黑鸟众测给予笔者黑鸟处女评的机会,来日方长,我会继续默默在黑鸟的世界里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