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马140,8块腹肌,跑步和力量他这样练
减脂塑形
.
爱健身的动画师签名在路上
阅读 282061次


大家好,我是@合肥-YA,本名杨奥。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下中国在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我出生了。于是生来便与运动结下不解之缘,从小我就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调皮“捣蛋分子。”

 

小学四年级,没有任何训练基础的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800米比赛,就取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五年级,在1500米比赛中,取得了年级第二名;初中时,沉迷于和同学扳手腕,为了赢对手,小小年纪就在家练习拉力器,为了在篮球比赛中跳的更高,手指蘸着墨水每天在墙上摸高留下一个个手指印。

 

总之,年少的我,像绝大多数男孩一样,有着成为孩子王的梦。

 

同样的,和绝大多数男孩一样,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升学的压力,学习的密度不断提高,让我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学习到深夜吃夜宵的机会越来越多,我的体重从高一时的120斤,一路水涨船高,最后上大学时刚进校,我成了同学口中的“肥胖子。”

 

操场跑三圈都累的不行,我才发现,我已经彻底不是过去的我了…

 



池州马拉松与奥运冠军许海峰合影

 

肥胖和疾病让我痛下心来定决心健身

 

整个大学期间,我沉迷于专业学习和打游戏,可乐烧烤地沟油样样不缺,身材继续保持走样,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工作两年,我因为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顺利成为体重快180斤的虚胖人士,同时,还伴随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以及不规律大量流鼻血等慢性病症,于是,某一天,确切的说,是2009年3月的一天,在女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婆)的督促下,我决定不让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下去,重新拾起我少年时所热衷的运动。

 

起步是艰难的,弯路也走了很多。8年前,互联网资讯还不是很发达,健身软件压根没有,在健身知识和理论上,网上有大量的谬误,有的甚至至今还在流传,没有渠道的情况下,很难获得正确、系统的健身知识,当时我决定先从最简单的恢复体能开始,只有两个动作——俯卧撑和仰卧起坐。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天,俯卧撑我只能一次做15个,仰卧起坐,20个,然后就累得不想动了。第二天胳膊、胸口、腹部剧烈酸痛,甚至大腿都酸,我咬牙,仍然选择继续完成锻炼,第三天,酸痛加剧,锻炼依旧。到五月份,我已经可以俯卧撑一次做45个,仰卧起坐300个一组。

 

在这样的坚持下,我的体重并没有降低多少,但体格明显结实了一些,一些病症也在逐渐减轻。同年暑期,我不满足于现状,在网上采购了一对哑铃,每对10公斤,是的,就是这么轻的重量,它们是我健身生涯的正式起点,和哑铃一起的,还有卖家的哑铃训练的gif动画教程,哑铃到家的当天晚上,我就开始了我人生第一个哑铃训练动作——哑铃弯举,我的二头从来没有被孤立训练过,弯举一组下来,那几十年来第一次被激活的感觉,至今难忘。

 

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动作绝对是各种借力,错漏百出,但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不一样的训练感觉。当时家里没有卧推凳,卧推动作甚至是自己用床和椅子混搭拼接来配合完成,简陋的训练条件,不系统的训练方式。

 

我一直坚持到2013年,哑铃从20加到30,最后加到40,它们见证了我训练初级阶段的成长,它们在15年正式退休,现在被我安置在我的健身工作室当摆设,每次看到它们,感触良多。

  

在家力量锻炼的最好方式,就是跑步

 

尽管我09年开始一直进行力量训练,但是饮食上没有规划,训练也不系统,动作更是各种问题,所以一直锻炼到11年,体态都没有什么明显改变,虽然肉结实了,但在他人看来还是胖子一个,此时,体重大概170斤左右。这个阶段,恰逢我读研,因为导师的项目,我需要长期驻扎在南京的学校,我的哑铃自然丢在家里没有带,但我又想保持健身的习惯,尤其是六月份要结婚,想把身材再练漂亮一些,这时,学校里的400米操场,让我眼前一亮。

 

现在看来,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两大体系,人们选择哪一种运动开始自己的健身生涯,往往不是目的驱动,在没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通常是看哪一种训练方式比较便捷。我09年时选择力量训练,是因为居所附近没有适合跑步的场地,在家力量锻炼是最好的方式,而在南京,眼下最好的锻炼条件,就是跑步。

 

2011年2月20日,我第一次开始跑步。

 

没有秒表,没有跑步app,更不知道配速,第一天,就在操场上跑了16圈,6400米,也不知是多久完成的,可能是前两年的力量训练打下的体能功底,或者,我的身体没有忘记十几年前热衷运动的感觉,进入跑步圈子以来,见证无数的新人加入,几乎没有见过第一次跑步就跑5000以上的。

 

跑下来感觉不错,第二天继续跑,第三天休息,第四天,继续,再后来是如何安排的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当时的我,每周坚持跑4-5天,每次都是16圈,三个月后,我一个久未谋面的同事来学校找我,惊呼我是不是病了,这么瘦,我才发现我的变化巨大,我的体重从170斤减到了138,配合平时的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以及引体向上,我的腹肌,出来了。


14年第一次参加集体跑步

 

回想当时,没有任何理论指引,就是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六点出门,抬腿就跑,跑完后直接回去擦汗,买一个煎饼和一盒牛奶做早餐,当时鞋子还是山寨的耐克鞋,230元买的,在170斤体重的基数上坚持跑步,没有跑出任何问题真是奇迹,不过,这应该和我不追求速度的心态有关,在操场上,大爷们随便套我圈,我丝毫没有任何惭愧,这种无所追求,只是单纯跑步的态度,可能是我跑步生涯中最轻松的一段时间。

 

彻底爱上跑步,我的首马历程

 

7月份我回到了合肥,住进了滨湖新区,大滨湖建设已经初见规模,双向10车道的马路四通八达,空无一人,我的跑步生涯在这里得以延续,一直持续至今。回滨湖跑步是我路跑生涯的开始,从这时起,我第一次接触了“跑吧”这个组织,加入了“快乐跑步群”(从始建群只有10多人一度发展到13年全国第一大跑步群),我明白了跑步还有配速这一概念,同时还有诸多训练方式如间歇跑、LSD以及PB概念等冲击我的头脑,我开始了解跑步还有段位,还要看心率,同时,我看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名词——马拉松。

 

 

但我是冷静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没有被诸多概念影响训练目的,我只是简单的给自己的跑步增加了时间概念,我开始记录跑步时间,写跑步记录,这习惯一直到“咕咚”等app的出现。在滨湖,我给自己重新设计了跑步路线,并没有盲目增加跑量,往返长度仅约7.3公里,当时的百度地图还没有测距功能,是自己通过在地图上量距离,然后代入比例尺换算出来的距离,由于加入了时间记录,我对速度逐渐有了追求,第一次跑,用了39分13秒,后来进了38分,再后来又达到37分,我不懈努力着,寻找自己的极限。

 

同年10月份,我第一次跑了十公里,用时52分16秒,这是我跑步的一个转折点,我洋洋洒洒写了1500字的文章记录了这次跑步的过程,抒写心得,对我来说,我彻底超越了自己,半年前,我还是一个肥胖人士,充其量有些力量训练的基础,现在,我居然可以用50分出头的成绩跑一次10公里,当时我那个骄傲啊。



至此以后,我彻底迷上了跑步,开始研究跑步的技术,购置跑步的装备,并购置了人生第一双跑鞋,同时,我不断突破自己,为了成绩不断提高,我开始控制饮食,减少碳水摄入降低体重,此时力量训练也早已恢复哑铃训练,但训练目的完全是围绕核心力量提高而进行,而非现在的健美路线。

 

2013年8月,我开始了解到“咕咚”这款app,每公里提示距离和配速的功能,让我在跑步训练过程中有了更强的控制力和稳定性,有咕咚记录以来,我万米成绩一路提高,最好成绩逼近了43分,整个滨湖新区,几乎看不到比我快的跑者,当然,这还是一个新区,跑步人群非常少,别说跑几天才能看到一个跑步的,刚开始那会甚至连车都看不到,现在这个成绩放在滨湖只能说是中上游水平…

 

因为咕咚和加入了跑步群,我开始逐渐认识了其他跑者,我开始加入一些跑步活动,但总体来说,我训练依然以独跑为主,因为我对每天时间安排要求较高,约跑的彼此等待对我来说有些消耗时间,但是正因为集体活动,我的跑步距离上限被不断提高,12公里,15公里,18公里,20公里,直至——半程马拉松。

 

在一次不经意的跑步训练中,我关闭了软件的提示音,埋着头一直跑,直到感觉实在跑不动了,停下来打开app,我已经完成了一次半程马拉松,1小时49分钟,这是我与马拉松的第一次邂逅,这一天,是2013年的教师节,也我职业的节日。

  

做“钢铁”爸爸,给孩子一个榜样

 

记忆是连绵不断的闪现的瞬间,我们都是记忆组成的倒影。回首往事,大部分跑步训练都是印象模糊的,只有那么几个瞬间历历在目,然而,这些训练,这些过程,塑造了现在的我。其实,2011年开始跑步那会,除了想身材更苗条以外,也是为了婚后生儿育女提供一个较为健康的组成材料,后来,孩子出生了。

 

过了几年,又迎来了二宝,我的训练,除了一开始的目标,逐渐向“给孩子做榜样”的路线上偏移,跑步对我来说,终归有些单调,我的健身道路,最早是从力量训练开始的,跑步经过几年的磨砺,已经逐渐有所成效,我渴望用力量训练再次塑造自己,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热爱的漫画作品,都是各个身材矫健、肌肉发达的人物,我想给孩子一个强健体魄、钢铁之躯的父亲的形象,2014年3月,我走入了健身房,在跑步的同时,我走上了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偏离的健美之路。



初入健身房,因为长期跑步训练,我的体脂很低,同时,因为在家一直坚持力量训练,我的肌肉线条也算清晰分明,只是没有什么维度,所有的教练都以为我是一个老手,岂料我除了哑铃,什么器械都不会用,甚至杠铃卧推都不知道怎么做…

 

教练小心翼翼的指导我,生怕我扮猪吃老虎,但真的不会呀…得益于长期在家训练,我人生第一次杠铃卧推就是60公斤做了6个,这个起点,甚至是很多人训练多年的目标。

 

在健身房,五花八门的器械和训练动作,让我一时间眼花缭乱,我不断查阅各类健身书籍,扩充自己知识容量,在网上和人交流训练方法和训练技术,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在不断的摸索、总结和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训练计划和动作安排依然经常变化,但我确定了自己后来一直坚持的训练原则——复合训练野兽派,孤立训练学院派。

 

技术方面不详细描述,我的动态里每次更新都会阐述一些训练心得,希望对各位朋友有所借鉴。

 



力量训练的强度增加,随之而来是我训练目标的转变,我开始加大了每天的摄入尤其是蛋白质摄入水平,跑步几年来减下来的体重开始恢复,16年年底,我的体重回归到五年前的170斤,我用三个月跑步把体重从170降低到138,而回到这个体重,用了三年。但是,我已经彻底脱胎换骨,同样是170斤,我从一个胖子,变成了一个身材矫健浑身肌肉的健身者(从健美角度来说我还是渣渣~)。

 

当然,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我增肌速度太慢了,那是因为,在力量训练的同时,我跑步一直没有落下,虽然,我对跑步成绩已经不再注重,体重的增加也不能再提高跑步成绩。

 

但是,跑步是我的一块心头肉,很多人当然都好奇我既然专注增肌,为何还坚持每周2-3次万米跑,甚至还经常跑半程马拉松,这不是和增肌背道而驰吗,是的,无法否认,跑步,耽误增肌的速度,增肌,也阻碍跑步成绩的提高,这是常识,但是常识是可以打破的。

 

今年年初,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深蹲破160公斤,半程破140,前者对我目前的体重而言不是难事,难的是保持前者的情况下,半程达到1小时40分,这就需要新的训练方法。




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体脂,年初我的体脂是15,我需要在保持骨骼肌的基础上,把体脂刷到10以内,于是跑步我不再单独行动,适逢我的健身工作室成立,我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带着大家每天早上以非常慢的速度跑5-7公里,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减脂速度,饮食在控制碳水的基础上,加大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跑步带来的肌肉损失。


同时,我开始加大力量训练强度,唯有加大强度,激素水平才能保持住以维持肌肉,而不是常识中减脂期要小重量多次数,在我看来,减脂期唯一的不同就是碳水储备不足,训练时间不能太长,强度我认为至少要保持,而不是降低。

 

至今年8月份,我顺利把体脂降到10.2,骨骼肌反而增加一公斤,这种一般看来完全不可能做到的结果,对新人来说,增肌减脂可以在早期实现,但对我这种常年训练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多难,只有有相同经历的人才清楚。

 

这大半年,我的跑量比过往每一年都要大,对健美训练者而言,我每月160-200的跑量简直不可思议,最后居然还能增加一公斤骨骼肌(这个数字在10月份进一步突破,骨骼肌再增一公斤,体脂降到9.2),这既是努力的结果,也是科学方法的结果,减脂增肌不可同时进行是常识,但是,我们可以打破它。

 


其次,在8月份以后,我改变了跑步训练模式,增加速度练习和长距离练习,经过几个月的增肌努力,我肌肉量的提高,深蹲160公斤早已轻松突破,而体脂的降低,体重降低到可以提速的水平。

 

于是我选择每周一次常规跑,一次间歇跑,一次乳酸跑,一次lsd,我没有选择进一步提高跑量,而是专注于在速度的提升上,对我80多公斤的体格来说,跑步对膝盖是有压力的,所以不能操之过急,每周只要进步一点点即可,哪怕原地踏步都可以。


经过短暂的两个多月的速度训练,10月15日池州马拉松,阴霾的天气加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我顺利地把自己的半马杀到了1小时40分钟多几秒,虽然没有进入140以内,但是,也是我增肌以来的最好成绩。

 

而不久后在三十岗马拉松和合肥马拉松,我分别在坡多和扛旗的情况下,依然把成绩压在145左右,诚然,这对常年跑马的人来说,这不是多么好的成绩,但对于一个bmi26以上体重80+的人来说,这成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我只求超越自己。

 


问题回到原点,人们经常好奇,我作为健美体系训练者,为何追求跑步?或者我作为跑者,为何追求练肌肉?

 

我在咕咚以及其他健身app平台上,也甚少见到能把两者完美结合的训练者,我本人亦不是追求完美主义的性格,只是本着既然选择做一件事,就希望努力去对待的想法,而不是随便应付,选择健美,就努力训练,选择跑步,就努力训练,如果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了进步的速度,那么我就花更多的时间来磨合它们,让时间来证明自己,很多人说增肌要少跑步,试问他们有多少是真正学着去跑步并坚持几年呢?

 

我不否认,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得益于我的工作性质,我能够有较多的时间精力同时训练跑步和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面对岔路口时,人同样很难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偏偏想两个都要。

 

这就注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我要承担两者都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后果,但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毕竟不是专业选手,训练条件、方法、天赋、饮食乃至科技,我们的天花板并不高,注定无法做到太过优秀,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自己。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选择跑步与力量训练双肩挑,成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自己,同时,我想打破人们的既有认知,让人们看到——有肌肉,也是可以跑长跑的,而且还不慢,跑长跑,也是可以有肌肉的,而且还不小。

 

 图片11.png


写到这,我的健身故事也差不多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想我的健身道路还会持续下去,虽然年龄的增加让我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年纪越来越老最终必然肌肉萎缩,关节老化,可能有一天无法再锻炼…

 

但是几十年后,想象自己回首往事,看着这段时光与照片,我想该当不悔此生,时间是奔流不息的片段组成的长河,我们每个人只是这长河中转瞬即逝的微小螺旋,对于我们来说,来过,活过,爱过,就够了,但假如时间有记忆,假如能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我们所做的一切,必然永远的雕刻在时间的长河中。


图片12.png 


最后,借这个机会我再次提醒自己:健身不是为了变强,我们的力量,是基因、食物、地心引力和太阳赐予的,它们是真正的强者,我们的肉体只是承载之物;健身是一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代表任何,无他。

 


还没有评论